伟大的母亲 永远的回忆
树欲静而风不止,
子欲养而亲不待。
父母健在多陪伴,
莫留遗憾报终生。
今天是母亲仙逝一周年的日子,我愿把心中的思念写成沉重的回忆,让离别的痛苦变为生活的动力。
母亲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,一生在家务农,孝敬老人,相夫教子,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家庭。当时父母结婚时,我们家底太差,过得与大家一样,普遍都很贫穷。为了贴补家用,母亲向本村田姑奶奶借用苇子,学习编苇蓆,用以换钱。一开始编织速度非常缓慢,通过反复操练,由慢变快,后来一天一张蓆,挣到钱就把苇子还给了田姑奶奶。到了春节,我们家略有结余,过了第一个比较宽裕的大年。
由于母亲的辛勤劳作,加上父亲工资的贴补,我家的生活越来越有好转,各种日常用品和农具都比较齐全。比如,锤子、斧子、螺丝刀、锛、钳子,还有做煎饼的大鏊子、推磨用的粗细锣、鲤鱼大件盘子、秤、中细茶碗、专用合碗席,八仙桌子、大凳子、大铁盆,无论是做煎饼,还是过年蒸膜,远近邻居都会排号借用。大胶鞋、渔具、自行车,也经常有人借用。特别是零用钱,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代,5元,3元,1元,经常有邻居找母亲借,母亲都是乐于助人,全心帮助比我们家更困难的乡亲。那时候,母亲也给自己添补了几件上好的衣服,本村大娘、婶子如果有事外出,喝喜酒什么的,都要去找母亲借用。当时在我们村里,母亲一直都是最受大家尊重的人。
以前听母亲说,她曾经有过一个弟弟,也就是我舅舅,在12岁的时候因病去世。由此,生活在农村的姥爷姥姥就成了“五保户”,年老后主要靠女儿赡养。二姨、三姨家当时人口多,子孙多,平时都比较忙,养老的重任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。母亲主动提出要求,把姥爷姥姥接到我们家里住。在母亲80岁的时候,她依然坚持侍候姥爷姥姥,让他们安度晚年,直到他们在世的最后一刻。母亲孝敬老人的优秀表现向大家证实,女儿也能养老,甚至比儿子更称职。正因如此,我们家被评为徐州市“五好家庭”。
让我们比较欣慰的是,母亲的晚年还是非常幸福的。后来母亲独自生活不便,我们兄弟三人毫不犹豫,轮流妥善照顾母亲。不管是饮食起居,还是生活习惯,我们都尽力满足老人家的要求,想法顺着她的方式和意愿。比如,母亲要是想吃什么,头天说了,我们就立马行动,尽量尽快采购回来,五谷杂粮,荤素搭配,营养也非常全面。母亲享寿94岁高龄,在世的时候全家人五世同堂,子孙绕膝,其乐融融。
当时由于父亲工作常年在外,父母平时聚少离多,家庭的重担就全部落在母亲身上。父亲巩本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,肩挑地瓜和地瓜干面,步行去济宁一中参加入学考试,住的是5分钱一晚的洗澡堂,吃的是用运河水煮的地瓜。在济宁一中读书期间,父亲表现优秀,曾经担任学生会负责人。1952年,父亲留校为济宁一中老师,后来曾在市教育局工作,在济宁五中工会副职的任上退休,已于2009年离开了我们。
愿伟大的父亲母亲在天堂永享安息!
三子 巩敦凯
公元二〇二〇年八月七日
农历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
香火千年 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 清明时节的细雨里,福建土楼中林氏族人齐聚祠堂,白发族长带领青壮子弟按古礼祭拜;冬至日的晨光中,山西大院里张家族人将新修家谱恭敬地供上神龛。 这些延续千年的仪式,正是中国民间祭祖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祭祖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,而是一个家族传递血脉记忆、塑造集体人格的姓氏文化基因工程。 祠堂里的时空对话 浙江兰溪诸...
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翻开一本泛黄的家谱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页的纹理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家谱,这一看似朴素的家族档案,实则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根系,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 中国家谱,不同于西方贵族谱系的炫耀性记录,而是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文化实践。一本家谱,...
联系我们
中国·山东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