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 页>中华文明>现代中国

祠堂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研究

最后编辑:2021/3/13   作者:秘书处  浏览:次  评论:

祠堂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研究

崇拜祖先是中国古人的精神信仰和图腾,祭祀祖先是中华姓氏文化传承的一种表达仪式。祠堂是姓氏宗亲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,是家风家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。祠堂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个姓氏宗族观念、血缘关系、历史档案、道德情操、精神风貌、文化底蕴、风尚习俗、经济和生活水平的集中宿影,它不仅是历史的延续,而且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。

一、姓氏和祠堂的概念

姓氏是指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,诞生初衷和目的是区别不同的血脉,“男子称氏,所以别贵贱;女子称氏,所以别婚姻,不相紊滥。”姓氏的背后,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和渊源。祠堂是安放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的场所,古称宗庙、祖庙、家庙、宗祠,是姓氏宗亲的精神家园。

二、姓氏的起源

在原始社会早期,由于生产力落后,人类过着狩猎生活,女子居于支配地位,人们以母亲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在一起。此时,东方古国进入了八大母系氏族公社时期:姬、姜、姒、嬴、妘、妫、姚、姞,各氏族名下的成员都以这八大图腾号为标志符相称,史称“上古八大姓”。“知其母,不知其父”就是指这一时代。传说,姬起源于黄帝轩辕氏,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,姒起源于大禹,嬴起源于皋陶,姚妫起源于舜,妘起源于祝融氏。这只是承继上古时代的母姓罢了,事实并非如此,考古学已经证明。

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人类从狩猎生活发展到田耕生活,男子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,人们以父亲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在一起,子女跟随父姓。考古证明,伏羲时代起,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代。

古人认为,姓和氏不同。姓,仅指母系氏族血统下诞生的的标识,即上古八大姓;氏,仅指父系氏族血统下诞生的标识。夏商周后,姓氏合二为一,人们逐渐分不清彼此。所以,姓的诞生,是非常古老古远的,远至十万年以上,近至万年左右。口口相传家世,是这个时代家谱特征。伏羲发明和创造图画文字后,图画家谱是这个时代家谱特征,使上古姓氏符号传至后世。氏的诞生,如果按伏羲时代估算,至少也有六至八千年左右。今天不少考古发掘,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
姓氏混同时间,按夏朝建立时间估算,距今也有四千年了。所以,姓、氏、姓氏是不同概念内涵,其诞生时间节点是不同的。如果不了解这点,就永无完日,争论不休。今天我们所谈的姓氏产生时间的概念,是指姓氏合二为一后的指夏商周时期。

随着夏商周时期大量姓氏的产生,以及人口数量的激增,姓氏越来越复杂,血缘关系犬牙交错,一旦发生混乱,将对人伦秩序造成破坏,引起社会不稳,危及统治者社稷江山。于是,统治者不得不十分重视家谱,当做国之重器。因此,民间随之大行其道。

三、祠堂的诞生

随着姓氏大量产生和文字家谱大量的出现,祠堂随之延生。历代帝王将相都将祠堂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,所以建造祠堂是皇室的特权。中国最大的祠堂当属皇帝家的太庙,其次是各诸侯、王公的宗庙。《礼记》云:“天子七庙,诸侯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。”而庶人则“祭于寝。”普通百姓没资格建祠堂,只能路祭。

到了宋朝,朱熹首次提议,家庭也应该建立祠堂尊祖敬宗,以“忠、孝、节、义”教化人们的思想。他的主张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得以推行,此后民间建祠祭祖之风日渐兴盛。到了明代,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广建祠堂,使祠堂文化席卷全国,以致“族必有祠,祠必有产”。至清末民初,祠堂成为乡村家族学校,成为姓氏宗族的象征。

家谱和祠堂是都是姓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,家谱是纸质化表现,祠堂是石质化表现。

四、祠堂建筑

祠堂的建筑,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。《鲁班经》说:“凡造祠宇为之家庙,前三门,次东西走马廊,又次之大所,此之后明楼、茶亭,亭之后即寝堂。”

祠堂的造型和结构,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,两扇大门。祠堂内用木柱或石柱顶住横梁,顶端雕梁画栋、飞禽走兽栩栩如生、屋脊屋角飞檐翘壁,斗拱气势雄伟壮观,墙壁上镶嵌各式碑刻石刻,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既有苍劲挺拔,俊逸雄浑的书法艺术,也有栩栩如生的石雕壁画。室内悬挂古今书画,装饰精美,富丽豪华,雄伟壮观。门口大多摆放一对大石鼓、一对石狮,给人威武庄严之感。

五、祠堂祭祀

祠堂祭祀,历来皆为国之重典。祭前要卜日,然后斋戒十日,正日要沐浴后换上祭服,才能祭祀。否则,便是对祖先神灵的亵渎和不敬。祭祀所用的牺牲和礼器物品等,必须精挑细选。

宗祠祭祖的重大活动,就是春秋大祭。春祭集中在清明节,秋祭则是农历十月。另外,在始祖或者始迁祖的生辰日也会进行祭奠,祭祖的日子唱戏,场面非常热闹。

六、祠堂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作用

祠堂文化是一个姓氏宗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传承,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我们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,科学认识祠堂文化的现象和本质,辩证看待祠堂文化的积极作用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增强文化自信,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,积极运用于当前社会实践中去。

(一)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。

中国古人贯来敬天法祖。

《山海经》记载祠神礼仪,这些“神”(陆吾、长乘、少昊、江疑、耆童、蓐收、泰逢、天愚、鼍围、计蒙、耕夫、于儿、禺䝞、九凤、彊良、犬戎、烛龙、延维)不是虚无飘渺,而是上古英雄祖先。

《礼记》载祭祖:齐齐乎其敬也,愉愉乎其忠也,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。

《诗》云祭祖: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,以洽百礼,降福孔皆。

孔子论祭祖:诵诗三百,不足以一献。

《左传》说祭祖: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
总之,崇拜袓先是中国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图腾。祠堂是崇拜袓先、祭祀祖先的场所,是姓氏宗亲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乐园,祠堂文化涵盖了血统、身份、仪式、宗教、伦理和法律等诸多要素的宗族理念,早已融化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。祠堂文化的发扬光大,有助于展示本族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,激发子弟承前启后、与时俱进、同心同德、奋发进取,刻苦求学,增强宗族凝聚力,促进宗族和谐共处,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。

(二)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育家风家德。

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,公平正义观念淡化,传统伦理道德加速流失,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多。有什么良方妙药治理与改善呢?古老的祠堂文化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。治气以教化,洁诚以祭祀,至爱莫如教子,教子莫如好家风。好家风是中华文化之根,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,都离不开好家风;一个成功的人士,背后必然是一个家风好的家庭。祠堂文化是培育家风道德教育绝佳教材。祠堂文化把宗族世系、家训族规(崇德向善伦理规范)、治家格言(做人做事道德规范)雕刻在石壁、柱石上,把姓氏始祖雕塑为石像木像,为始迁祖树牌立传,把家谱文化、血缘关系、宗族观念、伦理道德融入到书法艺术、绘画艺术、雕刻艺术、建筑艺术中去,具有强大的感染力,让家族成员耳濡目染、潜移默化。

祠堂是家风家德教育的重要场所,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,有利于家风家德的培育和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提升。建设文明好家风,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

(三)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。

乡村治理,向来是中央的头等大事。建国七十年来,共产主义思想宣传方面从未减少过,但是在某些领域效果不太理想,有的地方甚至造成“宣传失灵”的尴尬。祠堂文化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,发挥其重要的作用。

利用祠堂资源,组织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,开辟陈列馆,展示旧书画、旧宗谱、旧碑记;建立图书馆,摆旧书;研究姓氏文化场所,编族谱;可做老人活动中心、文体活动中心;可做聚会议事场所,如宗亲联谊会、大型节庆活动、年糕节、庙会、表彰会、处罚会,吸引群众热心参与,活跃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在过程中可领略祠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美的建筑艺术风采,体验多重精神文化享受;利用祖先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,开辟成旅游观光景点。一个宗祠活动健全,宗族组织发达的地方,必定是人际关系比较和谐,社会秩序更加稳定。

(四)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大团结。

孙中山说:《族谱》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,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,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。

祠堂就是把族谱内容直观化、固定化、永久化、艺术化、生动化,帮助人们寻根问祖、缅怀先祖、追本溯源,加强联谊,促进交流,互相协作。寻找族谱、族群、祖先、亲人,这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和力量,紧紧地把港、澳、台、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亲人绑定在一起,所以,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大团结。

(五)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育爱国精神。

在红军时期、抗日战争时期、解放战争时期,有不少祠堂成为我军临时指挥部、司令部。今天,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红色纪念馆、红色教育基地,以此展示英雄人物,实物、照片、文字,激励人们去努力、去拼搏、去创造新生活,激发的人们爱国热情,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有的祠堂还可以开辟为名人纪念堂,为青少年提供思想教育平台,如:在岳氏祠堂内,我们可以学习岳飞的“精忠报国”精神;在文氏祠堂内,我们可以学习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可贵品质;我们可以学习黄继光、董存瑞等人的英雄事迹,顺着历史追忆那些为本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贤们。全面、生动介绍本土杰出人物,对于青少年增进本土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积极作用。

七、新时代下祠堂文化的导向和整合

古老的祠堂文化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,高速发展的经济和西方文化的侵蚀正在改变城乡格局。农村青壮男女到城市打工、结婚、生子、生活,成了城市人或半个城市人,农村街头巷尾空巢老人随处可见,聚族而居的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。如果不改革创新,衰落将不可避免,赖以生存的祠堂文化将会消失,危机感正在逼近。基于此,改革创新势在必行。本文提出建立祠堂文化城乡命运共同体的构想,以供大家研究和探讨。

(一)改变城乡“身后”事模式,充分利用祠堂功能,建立城乡命运共同体。

现代社会高速发展,土地资源日趋紧张,人居住宅日趋昂贵,农村土葬和城市公墓不以为继,一边是土葬习俗使农村耕地减少,一边是昂贵的公墓使城市人死不起。所以,农村推行火葬和城市不入公墓是“身后”事未来发展的方向。

把“身后”事交给祠堂承担,充分发挥祠堂文化作用,建立城乡命运共同体。总体思路是:城乡所有人“身后”实行火葬,骨灰盒集中放置,或小面积占地下葬,或者直接把骨灰播洒家乡土壤,在祠堂安放神主牌位,永久怀念。对现有祠堂进行整合,增加一个“神主牌位”厅堂,按照家谱世系排列,让后人清明节祭扫。应树立“身后不土葬,火葬简下葬,骨灰播乡土,城市减公墓,城乡同祠堂,清明同怀念”新观念。

关键是转变观念,只有以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”为导向,统一思想,统一认识,才能转变观念,才能够建立起新时代的祠堂文化。

(二)国家教育部门应考虑把祠堂文化提升为大学的一门专业学科。

祠堂文化是家风家德教育的绝佳教材,是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最实用的案例。为了解决建国七十年来家风家德教育严重缺失和不足,扭转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德日下局面,在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外向式教育同时,应恢复祠堂文化内向型式教育,国家教育部门应考虑把祠堂文化提升为一门专业学科纳入大学课程,进行教育和深度研究。

【课题研究员】梁明波


           
最新资讯
  • “亲、戚、朋、友”的联系与区别

    “亲、戚、朋、友”的联系与区别 亲戚朋友,是每一个人生活中比较重要的关系人物,也是社交圈中比较主要的往来对象,能够彼此提供帮助和支持,都是比较亲近的人。因此,这些人的分量在我们心中大多都是比较重一些的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,“亲、戚、朋、友”之间的联系与区别。 亲、戚与亲戚 “亲戚”,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或这个家庭的成员,是因婚姻或血缘而结成...

  • 我的婚姻是父母做主的

    我的婚姻是父母做主的 【编者按】本篇文章的主人翁是一位女士,文章内容朴实感人,值得成年未婚女生借鉴学习。通过自己的婚恋家庭故事,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,父母给你挑的人,你可以不嫁;但是,父母拼死阻拦的婚,一定不要结。 自由恋爱的困苦 十五年前,我妈以死相逼,让我和初恋男友分手。当时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,整整三天。经过亲戚朋友们轮流劝说,我总算有了点精...

Contact US

联系我们

ADD

中国·山东

13905379276 0537-2210678
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