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 页>巩家大院>祠堂

巩建丰纪念馆

最后编辑:2020/12/4   作者:秘书处  浏览:次  评论:

巩建丰纪念馆


巩建丰(公元1673年-1748年),前清教育家,伏羌县(今甘谷县)人。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中进士,历任翰林院检讨、国史馆攥修、云南学政、侍读学士等职。雍正十年(1732年)告老还乡,以讲学著书为乐,学生数百人,人称关西师表

巩建丰谦谨好学,7岁能诗,10岁能文,21岁入泮。多次乡试不第后,在县城柳湖滨开馆授徒。康熙五十二年,巩建丰参加陕甘乡试,主考官余长策赞其文有儒者气象。中举人后,赴京会试和殿试,两试皆中。因其德才兼优,又擅长诗文书法,选为庶吉士,入庶常馆,深造经史、诗词和满文翻译。三年散馆后,授翰林院检讨,后升编修。

巩建丰从入庠登朝一直到归田,凡三十余年,虽目击声色货利,纷华靡丽之场,但从不为之所染;虽为皇帝王将相近臣,数掌文柄,但从未以心书通朝而守故旧,清正廉洁。归里后,又有功于桑梓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巩建丰卒于家,享年七十五岁。

为纪念这位陇上著名学者,甘谷县六峰乡石滩村群众,于1989年集资数万元,择地修建了一座巩建丰纪念馆。这里依山傍水,风景优美,草木茂盛,郁郁葱葱,一派生机的风水宝地。站在村后的青龙山上放眼望去,渭河川道一派田园风光,如诗如画。西汉宰相李蔡家祠,蜀汉大将军姜维故里,清代翰林田树桢府第,尽收眼底,蔚为壮观。

“巩建丰纪念馆”馆名由爱新觉罗·溥杰先生题写。馆内挂有巩建丰夫妇画像,陈列着他的著作《朱圉山人集》等历史遗物。院之东北角辟有墓碑亭一处,其中有新立石碑五通。该馆主体建筑为两层土木结构的楼阁,雕梁画栋,起脊坐兽。四门八窗,古色古香。馆内还有著名学者霍松林等名人题写的匾额数面,还有一些历史遗物和有关文物都陈列于室内。

巩建丰著述甚丰,著有《日省录》、《归田集》、《静斋集》、《清吟集》、《滇南采风集》、《就正篇》、《一轩小草并清吟》和《静虚南北览胜》等,后由弟子李南晖整理,编为《朱圉山人集》十二卷。另撰有《伏羌县志》十二卷,因其体例规范、资料翔实、文笔流畅,为研究甘谷县地方史者所推崇。

《四库全书·总目提要》卷一八四这样评价巩建丰:诗文简易,无擅胜之处,亦无驳杂之处。



           
最新资讯
  • 香火千年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

    香火千年 ——民间祭祖文化中的家族传承密码 清明时节的细雨里,福建土楼中林氏族人齐聚祠堂,白发族长带领青壮子弟按古礼祭拜;冬至日的晨光中,山西大院里张家族人将新修家谱恭敬地供上神龛。 这些延续千年的仪式,正是中国民间祭祖文化最鲜活的注脚。祭祖绝非简单的仪式重复,而是一个家族传递血脉记忆、塑造集体人格的姓氏文化基因工程。 祠堂里的时空对话 浙江兰溪诸...

  • 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

    血脉里的江山 ——家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系 翻开一本泛黄的家谱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纸页的纹理,更是跨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姓名背后,隐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。家谱,这一看似朴素的家族档案,实则是中华文明最深层的精神根系,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 中国家谱,不同于西方贵族谱系的炫耀性记录,而是普通百姓皆可参与的文化实践。一本家谱,...

Contact US

联系我们

ADD

中国·山东

13905379276 0537-2210678

地址: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